目前正是小麦抽穗至开花的关键期,对水肥需求迫切,反应敏感,同时也是病虫害高发期。此阶段是决定成穗率和争取壮秆大穗形成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因此做好小麦田间抗旱非常重要。日前,山西省小麦产业体系副首席、山西农科110专家、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研究员温辉芹就当前小麦田间管理措施进行了介绍,请农民朋友及时关注。
2024年入冬以来我省气温高于往年,近期持续少雨,特别是3月中旬以来,基本没有有效降水,全省平均降水量较上年同期偏少41.6毫米,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偏高1.0℃以上,而且风力大,田间蒸发量增大,导致我省部分麦田干旱有所发展。目前正是小麦抽穗至开花的关键期,对水肥需求迫切,反应敏感,同时也是病虫害高发期。此阶段,小麦的生长中心由叶蘖茎等营养器官转向以茎穗生长为主,是决定成穗率和争取壮秆大穗形成穗粒数的关键时期。当前小麦田间抗旱非常关键。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应急处理。 (一)合理灌溉、科学施肥 结合土壤墒情、土质状况,迅速调度各类应急水源,按轻重缓急原则确定分类浇水及浇水量,充分利用各种水利设施和抗旱机具开展抗旱灌溉,无浇水条件的旱地,可采取无人机喷水保证小麦长势,同时可喷施“芸苔素内酷+磷酸二氢钾+尿素水溶液”缓解干旱胁追。抽穗扬花期是小麦第二个吸肥高峰期,有缺肥症状脱肥发黄的田块,可结合浇水每亩追施5~8公斤尿素,确保肥水供应。此期浇水应密切注意天气变化,以防倒伏。 (二)开展“一喷三防”,实现“一喷多促” “一喷三防”是抽穗至灌浆中后期,选择性的将杀虫剂、杀菌剂和叶面肥等混喷,达到杀虫、治病、防早衰,减少病虫为害,延长灌浆期,有效增加千粒重,促进后期产量形成,达到“一喷多促”的效果。一般情况下,小麦第一次“一喷三防”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开展,可有效防治蚜虫、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增强光合作用,提高小麦抗“倒春寒”能力。杀虫剂(触杀速效+内吸长效药剂复配),目前多为菊酯类和烟碱内吸类如吡虫啉、啶虫脒等;杀菌剂用三唑酮、戊唑醇或吡唑醚菌酯等;叶面肥建议用磷酸二氢钾100~150g。三种药桶混后加100~200g尿素喷施。 第二次打药时间定在小麦扬花后,根据病虫害发生选择药剂+磷酸二氢钾100~150g+尿素100~200g+芸苔素,预防干热风、延长旗叶功能期,防早衰,提高粒重。小麦齐穗至杨花初期是防治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要做到“主动出击,见花打药”。在5~10%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进行第一次喷药,间隔5~7天,进行第二次用药。防治药物通常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高效药剂及其复配制剂。 第三次打药时间定在小麦收获前20天进行,目的是养根护叶增粒重,防虫防病补营养。重点是喷施叶面肥+芸苔素等,增加养分和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