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从茎基部发病,开始形成褐色水渍状病斑,并逐渐上向基部,下向根基部扩展,病部组织腐烂,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有白絮状菌丝,并和有黑色鼠粪状菌核,病株上部很快萎蔫枯死。
防治:
(一)轮作及深耕 有条件的地区,最好与水稻或其他禾本科作物隔年轮作。如连作应在前作收获后进行土壤深翻,将菌核深埋在土壤下层,使其不能抽出子囊盘。
(二)选用抗病品种:如红叶莴笋、挂丝红、红皮圆叶等带红色的莴笋品种较抗病。
(三)合理施肥 增施有机肥、磷钾肥,控制速效氮肥。也可喷洒0.2%~0.5%的复合肥或植宝素6000倍,增加植株抗病力。
(四)铺设地膜,阻断子囊盘出土 为了避免杂草在膜下生长,最好用黑色(或下黑上白)地膜覆盖,为避免地膜吸热灼苗,必要时在膜上撒层细土,或浇水降温。在未铺地膜的田要及时除草,并将除下的草与病株一同及时携出田外,避免蔓延到健株上去。
(五)发病初及时喷药 可选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农利灵)、50%异菌脲(扑海因)、50%腐霉利(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倍液。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3~4次。

来源:食品伙伴网
编辑:王涛
编辑:王涛